一、说课的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说课已成为教师展现其教学构思与教育哲学的重要窗口。其内容架构需紧密贴合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既要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确保教学方案能够顺利落地实施,又需详尽无遗,全面覆盖教学理念、目标设定、方法创新及评估反馈等各个环节,以彰显对新课标要求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下面将按照“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环节,对说课内容进行阐述
图片
(一)教什么:课程要素分析
1.课标分析
· 查阅课程标准文件,明确本节课内容在体系中的位置与功能,比如是属于哪个学段、哪个领域或主题。
· 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列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清单。
·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评估课标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2.单元认知基础分析
· 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绘制知识图谱,明确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 分析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确定其在单元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如它是单元的开始、中间还是结尾部分,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
· 通过摸底测试、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的认知基础,包括他们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可能存在的认知误区,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和路径,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3.教学目标
·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遵循“学生学什么内容、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效如何”的逻辑脉络来进行清晰表述。
· 一个规范的教学目标通常由以下几个核心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
首先,行为主体明确指向学生,尽管在实际表述中这一主体可以隐含省略,但本质上所有目标均围绕学生的学习成效展开。
其次,行为动词是构建目标的关键要素,应选用那些能够直观观察、具体操作、有效检测且方向明确的动词,例如“阐述”、“总结”、“朗诵”、“复述”等,而尽量避免使用诸如“感受”、“领悟”、“知晓”、“掌握”等较为模糊、不易量化的词汇。
再次,行为条件详细说明了学生在特定情境或限制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比如“在深入研读拓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或“通过小组协作讨论”。
最后,表现程度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期设定,强调学生应达到的具体标准,如“能够准确无误地陈述”、“能够条理清晰地表达”、“能够公正客观地评价”。这样的目标设计有助于确保教学活动既有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图片
· 确保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明确学生达成目标后的具体表现,即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或测试来评估他们是否达到了目标。
·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撰写——案例分享图片
4.教学重点与难点
·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常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或关键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或障碍,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
·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重点进行重点关注和深入讲解,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时,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取得进步。
(二)怎么教:教学流程呈现
1.教学策略分析
· 策略选择: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类型(如概念性、操作性、问题解决型等)和学生特点(如年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概念性知识,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结合的策略;对于操作性知识,则可采用示范与练习结合的策略。
· 资源准备:根据所选策略,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确保教学策略能够顺利实施。
· 学生参与度:分析教学策略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何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合作,以及如何通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 导入环节: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导入活动,如故事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 新知传授: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连贯性,通过讲解、演示、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 巩固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活动,如选择题、填空题、操作题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 总结提升:在课的结尾部分,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或拓展学习。
3.板书设计
· 内容选择: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关键知识点进行板书。确保板书内容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 布局安排:合理安排板书的布局,注意字体的大小和间距,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板书内容。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或标记笔进行区分,增强视觉效果。
· 辅助工具:利用图表、图形、符号等辅助工具,使板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例如,可以使用流程图展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用表格对比不同概念或方法。
(三)为什么这样教:教学意图分析
1.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指导思想,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教学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 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教师应深入学习并理解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核心理念。这些理念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准则。
·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教师需要将新课标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教学理念如何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
· 明确教学目标与策略:基于教学理念,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些目标和策略应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确保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相一致。
2.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实践的开展是确保教学理念得以落实的关键环节。
· 分析教学策略的适用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分析所选教学策略的适用性。这些策略应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详细描述教学实践:教师应详细描述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实施这些策略。这包括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展示教学策略的实际效果。
· 反思与调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调整。这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3.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应变和创新能力。在确定核心目标和进行学情分析时,教师应展现教学智慧,确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 运用“i+1”理论确定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潜力,运用“i+1”理论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困难,能够确保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 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和策略。这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等。通过灵活应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任务链与学生活动设计
任务链和学生活动设计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 梳理知识点与逻辑关系:教师应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
· 设计问题与任务:基于知识点和逻辑关系,教师应设计一系列问题和任务。这些问题和任务应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能够将本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安排学生活动:针对设计的任务和问题,教师应安排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五)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 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教师应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确保评价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
· 选择评价方式:根据评价内容和标准,教师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这些方式可以包括观察记录、作业分析、测试等,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
· 及时反馈与调整:教师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并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单元说课
(一)单元说课定义
单元说课,是教师依据脑科学、学习科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在新课程、新课标的指导下,对某一单元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入剖析与阐述的过程。它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大单元教学设计,并借助教具、课件、板书等多种辅助手段,向同行展示该单元的教学方案及其设计依据,同时接受并回答同行的询问与质疑。
(二)单元说课与课时说课各自的侧重点
课时说课侧重于从微观视角出发,详细阐述教材、学情、课时目标、理解性表现、达成指标、情境链创设、主干问题设计、学习设计流程、研学突破策略、板书与作业创意设计以及教学评一体化等方面。
课时说课评分表
图片
单元说课则更注重宏观视角,侧重于解析课标、整合教材结构、多维度分析学情、设定单元素养目标及检测指标、确立单元大概念、规划核心任务及课时分解、思考学习策略、提供学习资源、设计单元作业、构建单元思维导图等。单元说课可分为三大模块:三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目标链(素养目标、达成指标、单元大概念、核心问题)、学习设计(课时问题、任务、活动设计、嵌入式评价、思维的内化与迁移)及单元作业与辅助学习资源。
大单元设计说课评分表图片
(三)单元说课各模块说课要点
1.课标解析
· 深度解析课标中的学习内容、学习建议、评价要求。
· 细化、分解相关要求,构建单元落实相关核心素养框架图。
2.教材分析
· 教材分析阐述内容之间的关联与整合,围绕大概念重构单元内容。
· 教材分析分析册与册之间、不同教材版本之间、课时之间的关系。
3.学情分析
·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前提知识、经验、技能、思维优劣势。
· 探讨学生对本单元的前理解、负迁移、困难处、关键点及学习深度。
4.单元素养目标及达成指标
· 单元素养目标及达成指标选定素养目标表述方式及条目。
· 匹配理解性表现、达成指标与素养目标。
5.单元大概念
· 单元大概念提炼单元大概念及依据、方法。
6.学程设计
· 构建主干问题、核心任务、子任务、活动、评价链条。
· 转化大概念为主干问题,设计相关子问题、任务、活动、评价。
7.提供学习资源
· 提供学习、思维工具、脚手架、量规、学案等。
· 提供课外拓展资料。
8.学习策略
· 给出学习策略建议。
9.单元说课附助部分
· 设计单元作业、多维细目标、思维导图。
· 赏析原创题,展示多维细目标及思维导图。
大单元学程设计框架模板
单元整合主题: 年级组:图片
图片
(四)单元说课注意事项
1.确保说课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 说课内容应涵盖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大概念提炼、课时规划、评价策略等方面。
· 确保说课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2.突出说课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意义
· 在说课过程中,应明确阐述所依据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 结合具体案例或实例,说明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注重说课的说理性与可操作性
· 说课不仅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内容,更要解释设计的原因和依据。
· 说课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听众理解并实施。
4.关注说课的语言表达与形象展示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说课,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或晦涩难懂的术语。
· 借助课件、图表等辅助手段,形象展示说课内容,提高说课效果。
5.遵守说课的基本规范
· 说课应遵守规则,按照要求完成说课任务。
· 注意时间管理,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课内容。
6.持续反思与改进说课水平
· 在说课结束后,及时反思自己的说课表现,总结经验教训。
· 根据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说课内容和方法,提高说课水平。
三、课时说课
1.教材与学情分析
· 从微观和细节的角度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明确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 分析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点等,为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提供依据。
2.课时目标与达成指标
· 根据单元目标,解构并明确本节课的具体目标。
· 描述目标的理解性表现及达成指标,确保目标可观察、可测量。
3.情境链与问题设计
· 创设与驱动问题相关的情境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 设计本节课的主干问题,构建问题化系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4.学习设计与实施
· 阐述学习设计流程,特别强调学科实践活动的创意和实施。
· 说明主干问题的研学突破策略及动态生成的应对方法,突出学习、思维过程的可视化。
5.评价与反馈
· 预设课堂研学备份问题及模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学习困难或意外情况。
· 强调思维的内化与迁移,关注学后反思中前后关联与概念的迁移。
6.作业与板书设计
· 创意设计板书和作业,使之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确保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附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实力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